Quantcast
Channel: 济南约克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3

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

$
0
0
     2400年前,当孔夫子站在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滨时,叹发了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的千古感慨:念天地之悠悠,感乾坤之沧桑,就像这黄河水一样一去不复返。然而这并非是无奈之叹,我们对自然及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是可以认知的,因为“天生四时,地生万物。春道生,万物荣;夏道长,万物成;秋道敛,万物盈;冬道藏,万物静。盈则藏,藏则复起。”(《六韬·守国第八》)“天地载道,道存则万物生,道失则万物灭。”(《处世悬镜·识之卷一》傅昭·南北朝)(天地万物是有规律的,按规律发展办事则万物就能生存,违背规律就会灭亡。)古往今来,莫不如此。
    古往今来,人莫不趋利避害,追求快乐与富有,逃避痛苦与贫穷。古往今来,“天下熙熙,皆为名来,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”。名利者,无论是个人之名、家庭之利,还是国家之名、社稷之利,皆取之有道。这个“道”就是规律、方法、思路和观念,正确的道,则源自于对天地自然、人类社会客观的认知与把握。
     然而,“物之生也,若骤若驰,无动而不变,无时而不移”(《庄子·秋水》),即万事万物是无限的且时刻处在永恒的变化与流动之中,而人们的认知却是有局限性的,况且世间万事万物“方生方死,方死方生,方可方不可,方不可方可;因是因非,因非因是。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,亦因是也。”(刚发生时就将消亡,刚消亡时又将发生,将要肯定时已经在否定,正在否定时已经在肯定。因为有‘是’所以才有‘非’,因为有‘非’所以才有‘是’。所以大智慧的人不去分辩是非,而是观照它的天然本性,也就是因任自然的道法和规律)(《庄子·内篇·齐物论第二》)。比如,如果人生平均按三万天来计算的话,从出生的那一刻、就开始了生命的减法,即向着三万天的尽头走去,这不正是“方生方死,方死方生”吗?
     一天天增加也罢,减少也罢,都意味着变化,并且是“不舍昼夜”永恒的。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和不确定性的未来,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“以变应变”,面对现实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符合实际的决策。前人及其书本上所讲的东西,永远滞后于现实的变化。因为,“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”古希腊哲学家如是说,讲的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,只是对某一个时段变化的认知。“凡先王之法,有要于时也,时不与法俱在。”(《吕氏春秋·卷十五慎大览第三·察今》),即“凡是过去的法制和理论,都是适应当时形势需要制定设立的,但时世在变,时势不可能与法制一同留存到现在”。即使在当代,当人们总结实践归纳理论、编撰成书付梓出版,最短也得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,此时客观世界早已发生了许多变化甚至巨大变化。正如庄子所言:“天下莫不沉浮,终身不故,阴阳四时运行,各得其序。”(〈庄子·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〉)即“天下万物没有不变化的,它们不会一直静止固定,阴阳四时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”,由此,我们做事也就必须“圣人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,论世之事,因为之备。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。世异则事异,事异则备变。”(《韩非子·五蠹》)即“圣人不指望久远的古代,不效法恒久不变的常规,而是研究当代的实际情况,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。做事要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变化,同时应备的措施要跟所做的事情相适应。环境不同了,作事方法也就要跟着变化,情况变了,采取的措施也就要跟着改变。”并且“法与时转则治,治与世宜则有功。时移而治不易者乱,故圣人之治民也,法与时移。”(《韩非子·心度》)(法度能随着时代而变化的,国家就能安定,治理方法适合于社会实际,就能取得满意的效果。时代发展了而治理手段不变的,就会发生混乱,所以,圣人治理人民的原则就是法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。)。因此,“彼王者之制也,视形埶而制械用,称远迩而等贡献,岂必齐哉!故鲁人以榶,卫人用柯,齐人用一革,土地刑制不同者,械用、备饰不可不异也。”(《荀子·正论第十八》)(按照地域不同而规定使用不同的器械和用具;贡品;碗;盂;皮革制成的容器;各个地区环境和风俗不同)。
    “往世不可及,来世不可待,求己者也。”(《尉缭子·治本第十一》)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,积极应对才可能驾驭命运,毕竟“胜可为也” (《孙子兵法·虚实第六》)(胜利是可以把握和创造的),只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,认识客观环境的变化,遵循变化之道因应时变,就可以把握和创造机遇。

 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3

Trending Articles